返回旧版

南水北调:"一泓清水北上"的款款深情

河南日报  李庚香2021-05-19

水绕宛城 河南省水利厅供图.jpg

  水绕宛城 河南省水利厅供图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南水北调工程,是事关战略全局的生命线工程。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情水情做了透彻分析,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战略意义做了精辟论述,对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做了科学判断。围绕如何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重点谈了怎么看、怎么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六个方面: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遵循规律,坚持节水优先,坚持经济合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河南既是“大水缸”,也是“水龙头”。对于河南来说,准确把握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意义,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确保“一泓清水北上”,要做到“四个引领”。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后续工程高质量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些年我国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显著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相继实施,我国北方主要江河特别是黄河来沙量锐减,地下水超采等水生态环境问题动态演变,这些都对加强和优化水资源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要审时度势,科学布局,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的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统筹指导和推进后续工程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基础性重要工程,既是民生工程,又是环保工程。工程建成通水以来,不仅提升了水资源的保障力,而且提高了居民的用水品质,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给沿线地区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与重大社会效益。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效益得以充分发挥,蕴含在其中的一个重要密码就是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从而为工程建设和供水运行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贯彻系统观念,要统筹四大江河、统筹东、中、西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开源和节流,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时间和空间。下一步,要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进运行与管理科学高效;要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引,促进水源区与受水区共赢;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强化水质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开放发展理念为指引,拓展综合效益提升空间;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合理配置资源扩大受益圈。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 河南日报资料照片.jpg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 河南日报资料照片

  以新发展格局引领大江大河“大治”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解决不了水的问题,就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难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大局,服从全局,与心怀“国之大者”是一致的。“大江大河”与“大治”是紧密联系的。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从1952年提出构想,到长达半个世纪的论证、到2002年开工建设,再到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于2013年、2014年建成通水,跨越60余年漫长历程,伴随着共和国成长壮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经典案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展现了人民至上的民生情怀,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实现大江大河大治,必须融入大局、服务全局,在新发展格局下实现江河的南水北调、东西互济。

  大江大河大治,要求我们要统筹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水网体系,加快构建国家水网。需要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大江大河大治,考验的还有“中国技术”。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有两个关键性工程:一是渠首,二是“穿黄”。“穿黄”顾名思义就是“穿越黄河”,将长江水从地下穿越黄河,一路向北。这需要的不只是大无畏的魄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还必须有过硬的技术作支撑。

  以人民为中心引领民心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鲜明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0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南水北调工程,更是如此。

  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是解决人民群众吃水用水这个头等大事。为保证工程质量和顺利实施,南水北调经历了长达50年慎重而漫长的规划论证,充分考虑了技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体现了科学、求实、严谨、负责的决策过程。工程建设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认真倾听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诉求,将政策的严肃性与执行的灵活性相结合、规划工作的普遍性与解决问题的特殊性相结合、为子孙后代谋福祉与为沿线群众谋利益相结合,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的合理诉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理念,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时代壮歌。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指出,要继续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帮扶,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移民舍小家为大家,体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吃水不忘挖井人”,你们就是“挖井人”。南水北调沿线人民,全国人民要感恩你们。情之所至,感人肺腑;大情大爱,直击人心。这些感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深情牵挂、念兹在兹和关心厚望。

  以“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生态带” 牵手引领大美中国

  绿色发展是世界潮流。对河南来讲,生态问题是我们的一个短板,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增长极。这就要求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既讲人定胜天,也讲人水和谐。人在自然面前是大有作为的,但不是为所欲为的。知山知水方能治山治水。禹的父亲鲧执意用“堵”的方式来治水,最终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禹吸取前辈的教训,变堵为疏,体现了对水势的顺应,对自然的尊重,从而取得治水的成功。大禹治水的关键在于掌握了治水的规律,从“堵”变成了“疏”。南水北调工程能够科学调水,也体现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我们在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行等全过程,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要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抓好节水工作,坚决避免敞口用水、过度调水。要认真评估《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继续深化后续工程规划和建设方案的比选论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规划。要继续加强东线、中线一期工程的安全管理和调度管理,强化水质监测保护,充分发挥调水能力,着力提升工程效益。

  河南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需要形成大生态屏障、大生态廊道、大生态格局。现在河南的生态建设规划叫“森林河南”,“十四五”时期我们应该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城镇体系的同时,着手布局现代化生态体系,即以南水北调为引领,把黄河生态带、淮河生态带、大运河生态带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丰字形”总体架构,为美丽中国建设厚植“河南绿”。这就要求我们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把生态治理从“治标”转到“治本”上来,围绕现代生态体系搭建起“四梁八柱”,使“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生态带”相得益彰,为“美丽中国”建设增绿赋能。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真理。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国家到地方,各部门、各系统积极配合,通力协作,跨江跨河、跨省跨市,三千里调水、五亿人受益,绘制了气吞山河的大手笔,完成了改天换地的大工程。我们一定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南水北调,这一绵延万里的战略工程,这一穿越百年的不变初心,这一传承千载的伟大精神,其永恒的使命和不变的宗旨就是“造福民族、造福人民”。流淌的是江水,润泽的是人心。

  (作者系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