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锚定“两个确保” 建设出彩中原

河南日报  河南省社科联、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课题组2021-10-24

  省委工作会议在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和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做决策,提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奋斗目标。为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河南省社科联、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课题组组织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实现“两个确保”目标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形成了近4万字的研究报告。现将研究报告主要观点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两个确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河南实践,是“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具体行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时代性、导向性。全省上下要在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两个确保”的战略背景、内涵要义、基础优势的基础上,突破惯性思维,打破路径依赖,奋力实施“十大战略”,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开创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局面。

  1.准确把握实现“两个确保”的战略背景与基本内涵

  从战略背景来看,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实践,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积累了重要经验,打下了重要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河南到了系统总结、提升、集成发展成功经验的时候。另一方面,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区域发展格局变化与区域竞争加剧的态势,按照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个阶段的战略部署,以及推进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性任务,河南迫切需要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统筹“两个大局”,做好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政策机遇、历史机遇,以前瞻30年的眼光,明确现代化河南的奋斗目标。

  从内涵要义来看,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的“高质量”,包括效益、结构、潜能、竞争力以及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内容;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高水平”,包括先进性、均衡性、协调性、适配度等方面的内容。“两个确保”是公平和效率相结合的现代化,是供给和需求相均衡的现代化,是质量和效益相一致的现代化,是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发展和安全相统筹的现代化。

  从核心指标来看,实现“两个确保”,就要在河南现代化征程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做到同步或快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综合各方面情况,河南需要在GDP、人均GDP、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程度、互联网普及程度、城乡居民收入比、基尼系数等指标方面,确保与全国发展同步或领先全国发展水平。

  从实现可能性来看,通过测算,到2035年,河南省人均GDP要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赶超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难度,但只要采取正确的赶超战略、策略和政策,充分凸显和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潜力,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而研发经费投入、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程度、互联网普及程度、居民收入差距等指标,通过努力也是完全可以如期达到的。

  2.深刻认识“两个确保”的经验借鉴与现实意义

  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现代化是指全社会范围,一系列现代要素以及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的变化或变革的过程。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历经几百年,发展中呈现的一般性规律和经验做法,如重视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收入再分配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对我们有一定借鉴价值。但是,也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也遭遇了很多“现代性之殇”,包括生态环境危机、文明冲突、掠夺扩张、人的异化、高失业率等。所以,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并非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选择,更不是最佳选择。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模式、道路选择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并可能因此形成独特的现代化路径。从国内来看,我国在国家层面对实现现代化已经进行了系统谋划,各地也在探索符合各自发展实际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比如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海南等省市都结合国情省情制定了各具特点、符合实际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思路。国内外现代化的实践表明,世界上没有关于“现代化”的统一标准,实现现代化也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各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探索。

  实现“两个确保”是河南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国情省情,站位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把河南放在全国大局中来谋划,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定位,主动抬高坐标、提升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在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中肩负新使命,勇于新担当,对河南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进行系统谋篇布局,使河南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描绘了新蓝图,赋予了新使命,明确了着力点,增强了凝聚力。总之,“两个确保”是借鉴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经验基础上的河南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创造性探索。

  3.清醒看待实现“两个确保”的条件优势和短板弱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河南既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新兴工业大省和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大省,更是正在加速崛起的经济大省和内陆开放大省。当前,河南正处于调整转型的攻坚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因此,实现“两个确保”,既有良好基础,也有明显短板。

   一方面,实现“两个确保”,河南有厚实基础、独特条件和巨大潜力。这主要体现在:战略叠加效应凸显、比较优势突出、产业体系完整、市场空间巨大、人力资源丰富、城镇化前景广阔、文化历史厚重、生态屏障牢固。另一方面,实现“两个确保”,河南在发展基础、发展动力、发展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等突出制约和短板。这主要体现在:人均发展水平低、结构调整任务重、创新发展能力弱、龙头带动作用小、区域发展不均衡、营商环境短板突出。

  4.正确理解实现“两个确保”的“十大战略”支撑体系

  “十大战略”高起点、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地构建了实现“两个确保”的战略支撑体系。根据作用地位、层次维度、范围广度和影响深度等,可以将“十大战略”分为引领性战略、支撑性战略和保障性战略。

  (一)引领性战略

  引领性战略是指在支撑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一系列战略,包括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以及优势再造战略。充分发挥引领性战略在现代化河南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实现引领性战略的无缝衔接。

  一是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并举。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并凸显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二是做到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并重。要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应用型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群体性突破。要推动科技管理体系、科技决策机制再造,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推进引领性战略与支撑性战略有机衔接。要将创新、科教、人才和优势再造巧妙渗透到支撑性战略中,强化引领性战略在现代化河南建设中的“头雁”地位,形成头雁引领、群雁高飞的“雁群”效应。

  (二)支撑性战略

  支撑性战略涉及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多个重点领域和各大条线板块,体现了“两个确保”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具象化要求,包括数字化转型战略、换道领跑战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等。发挥支撑性战略的整体作用,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放大战略系统效应。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狠抓落实。要以目标、差距、短板、弱项为导向,坚持远期目标和近期任务结合,采取挂图作战方式,把支撑性战略的各项目标、任务和要求分解转化为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具体规划、具体举措和具体项目,持之以恒地推动六大支撑性战略实施见效。二是构建战略联动格局。要推动数字化理念、技术和工具全面融入换道领跑、文旅文创融合、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建设数字乡村、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发展数字产业、数字文旅,最大限度释放数据要素的倍增提升效应,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对现代化建设的催化作用。三是发挥战略协同效应。加快探索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化转型协同发展的河南方案,将成为河南在“双碳”目标下锚定“两个确保”的破局之路。四是建立战略耦合机制。要全面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以县城作为促进城乡全面融合的重要战略支点,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共同富裕之路。

  (三)保障性战略

  实现“两个确保”,离不开制度型开放与全面深化改革两大保障性战略。深化实施两大保障性战略,应立足省情、对标一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问题、把准方向、突出重点、明晰路径。

  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实施两大保障性战略全过程。二要完善责任落实机制。要压实省直部门和市、县(市、区)两个主体责任,把制度创新作为实施两个保障性战略考核的重要内容。三要凝聚战略实施共识。要建立典型发现、培育、总结、完善、推广等工作机制,做到条块结合、同向发力。

  5.实现“两个确保”的重大工程与行动

  实现“两个确保”需要打破路径依赖,通过实施一大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做好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三篇文章。

  (一)直道冲刺,加快发展

  一是郑洛“主副”中心城市龙头带动行动。如全力提升郑州中心城市能级,聚焦提升对大郑州都市圈及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枢纽开放、科技创新、教育文化、金融服务等功能,切实发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链主”集聚、裂变、辐射、带动能力。全面加快洛阳副中心建设,持续放大先进制造、生态屏障、历史文化、交通枢纽等优势,高质量引领洛阳都市圈建设。

  二是综合交通枢纽提升行动。如聚焦扭转当前河南“通过式”交通枢纽现象,依托机场、高铁站等重要节点布局一批枢纽经济区,重点推进交通与现代物流、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产业融合。

  三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如深入落实县域治理“三起来”,推动转移支付、环境容量、建设土地、节能指标等资源要素向示范县市集中。强化县域发展产业支撑,依托“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打造一批特色县域产业集群。深化县域放权赋能改革,赋予县市更多经济管理权。

  四是市场主体潜能挖掘工程。如聚焦本土企业竞争力提升与潜能挖掘,深入实施“万人助万企”活动,全力提升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整体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是人口素质提升行动。如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打造中原人才系列品牌。打造全球高端人才引力场,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人才社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六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如探索建立扶持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增收潜力,让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二)弯道超车,转型发展

  一是新型基础设施提速行动。如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强新型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特色应用,开展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布局,积极争取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分中心等国家级行业大数据中心布局,积极引进建设基础电信运营商、大型互联网企业区域性数据中心。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行动。如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强化细分领域产业链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融合拓展,聚焦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现代轻纺等产业,巩固提升一批战略支柱产业链。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以培育引进引领型企业和高水平创新平台为突破口,聚焦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等产业,全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链。

  三是乡村建设计划。如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立体推进县乡村一体规划,发展多种形式的乡镇养老服务机构。加快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村庄清洁和乡村绿化美化。加快建设文明善治乡村,持续开展民主法治村等的创建。

  四是技能河南建设行动。如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支持高校创建产业学院、增加新工科专业点,持续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争取新增若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五是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如结合河南实际,综合运用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等,探索能源、土地、水资源、大气、碳汇等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

  六是消费升级行动。如深入开展新型消费提速、传统消费提质计划,拓展数字消费、夜间消费、绿色消费、定制消费等新消费场景,深化信息技术与传统消费领域融合,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和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完善“智能+”消费生态体系。

  (三)换道领跑,跨越发展

  一是新增长极和城市群培育计划。如提升中原城市群发展能级,在强化郑州、洛阳“主副”引领之外,打造南阳、驻马店、安阳三个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信阳、濮阳、三门峡、商丘等4个门户城市,强化多极支撑。推进重要节点城市特色错位发展,支持建设开封世界历史文化名都、平顶山转型发展示范市、鹤壁高质量发展城市等,优化城市群结构。

  二是一流创新生态培育工程。如组建一批“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推广“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研发组织模式。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完善“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体系。

  三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如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行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链。聚焦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推进更多产业产品、技术装备、材料器件进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高端、关键环。

  四是重大产业布局行动。如依托京广、陇海、京九、大湛等四大轴带布局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优势集群全国影响力。支持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布局,探索“总部+基地”“研发+制造”“整机+配套”“品牌+代工”等产业合作模式,提升河南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五是开发区提档升级行动。如构建“两级五类”开发区体系,支持现有省级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申报省级开发区,实现国家级开发区倍增和“一县一省级开发区”。

  六是一流营商环境塑造行动。如对标先进、对接国际,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推广“多证集成、一照通行”改革等经验,推进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6.实现“两个确保”的若干建议

  (一)强化战略谋划

  要坚持前瞻30年看问题,以更大的格局谋划发展;要戴着“望远镜”,用30年后的战略眼光审视当下、科学决策,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锲而不舍抓下去;要贯通当前与长远、一域与全局,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有效性,确保我们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上与时代同行,做到方向不偏、少走弯路。要树立国际视野、战略眼光,为长远发展系好第一粒扣子,让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改革、重大工程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二)强化先行先试

  要深刻洞察科技产业变革和国内外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增强抓发展的预见性、敏锐性和实效性。处理好改革总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增强各部门和市县先行先试的勇气和胆魄。要以跳出“舒适区”的自觉、勇蹚“深水区”的担当、敢闯“无人区”的魄力,对照全国、全球标杆,不断拓展领域,加快推动一批先行先试的改革新举措。

  (三)强化载体创新

  要继续推进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建设,提升智慧岛创新载体功能,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强化科研机构和企业联系的紧密度。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建立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创新中心等,实现主导产业、主要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大力推动位于产业链顶端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制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导入和培育。要引入市场化运营主体,提供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服务。

  (四)强化项目为王

  要强化项目为王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以超前眼光和战略眼光谋划项目建设,所有资源都要跟着项目走、所有要素都要围着项目转、所有干部都要为项目服务。要形成动态有序的项目储备制度,建立项目建设考评奖惩机制。推行主要领导挂点督办和项目责任单位联系卡交办制度,加强项目建设动态管理与跟踪服务,促进项目实质性启动和见效。

  (五)强化能力提升

  要切实提升全省各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要加强干部培训,强化干部专业能力培养,聚焦科技、金融、城建、管理等领域,让干部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要加强作风建设,教育引导领导干部要躬身入局,攻坚克难,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六)强化结果导向

  要改进督查和考核方式方法,把结果导向融入政策体系、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和开放体系建设之中。加快制定并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把“两个确保”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适时组织对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实施情况的评估,建立重大问题及时反馈机制,以此推动政府工作效能提升。

  (七)强化风险预警

  要强化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要提高风险预警能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预警各类风险。要建立完善全省各类风险预报、预判、预警的应急响应机制,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持续提升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能力。

  执笔人:

  宋淑芳 李 斌 高 昕 陈明星 赵西三

  朱世欣 武文超 刘晓萍 于善甫 刘晓慧

  豆晓利 杜文娟 崔明娟 田文富 魏 征

  蒋 睿 马 欣 李 宁 牛玉林 陈卫华

  张 勇

  来源:《河南日报》(2021年10月24日 08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