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与祖国共成长

《河南日报》(2020年08月26日 09版)  2020-08-26

  主讲人简介:
  刘嘉尧,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概论》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生态文明建设等。2018年,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全国总决赛思政组二等奖。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一系列要求,共同探讨一个话题——与祖国共成长。
  让爱国成为成长的底色
  有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叫做钱伟长。钱伟长当年高考的时候,历史和国文是接近满分的,最后考入清华大学。在入学的第三天,他在收音机里听到了爆发“九一八”事变的消息,立刻拍案而起,说他不读历史系了,要去学造飞机、造大炮。后来他转学物理,去振兴中国的军力。他弃文从理转到物理系的时候严重偏科,物理只考了15分。但是他发奋苦读,从物理系的差生变成了尖子生,为中国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以及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所以我们把他称为中国近代的“力学之父”和“应用数学之父”。钱伟长为国而学,背后是什么?背后是他对祖国深沉的感情,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感情,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和成功之本,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2018年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提出的“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用信念提纯成才的成色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被迫迁徙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时的校舍,教室是夯土墙,铁皮屋顶,窗户上糊的是纸,师生吃的是糙米、陈米。有一些老校友回忆说,很多同学和老师不得不到校外兼职教书、卖报甚至抄写,用自己的劳动力应付各种差事,同时还要躲避日本飞机的频繁轰炸。虽然校舍简陋、生活艰苦,但是我们看到西南联大人才荟萃,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钱穆、钱钟书、杨武之、华罗庚、冯友兰,大师如云、灿若辰星。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8年多,师生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秉承刚毅卓绝的精神,坚持敬畏学问的态度,培养了8000多名学生。在这8000多人中,走出了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多位两院院士,还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材。
  讲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河南大学。当时的河南大学辗转迁徙至嵩县潭头,在那里度过了让所有河南大学人都难以忘记的峥嵘岁月。我们的校歌里有对河大精神的表述——四郊多垒,国仇难忘。在那个时候我们河大师生没有放弃祖国对我们的希望,没有放弃年轻人的担当,坚持敌前办学,依仁蹈义、结茅立舍、弦歌不辍,以独特的方式担起了时代发展的重任。这让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中强调的八个字: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用担当擦亮成功的亮色
  在今年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建国伟业。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我们当代青年既要有对祖国发展的时代担当,又要以实干的态度实现自己的铮铮誓言。
  在大国重器的制造中有这么一组数字令人振奋:华为5G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主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8岁。今年6月23日上午9时43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枚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拔地而起,意味着北斗3号导航系统的30颗卫星全部发射成功,实现了全球组网。在这一刻我们见证了祖国的强大。这支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1岁,其中60%是80后,23%是90后。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我坚信,不管未来我们遭遇多大的艰难险阻,只要每个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与时代共命运、与祖国共成长,就一定能够书写绚丽的人生华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