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大别山精神的历史地位

河南日报  巴杰2020-09-17

  大别山地处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大别山精神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新中国成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在大别山这一特定区域,由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以为共产主义奋斗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意识、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总和。在大别山精神引领下,大别山军民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党组织、创建革命根据地、培养新型人民军队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别山区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1920年,董必武创办私立武汉中学,黄安、麻城、罗田籍学生开始了解并回乡传播马克思主义,向大别山区群众推荐革命书刊,培养、吸收进步青年参加党团组织。戴克敏得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著作后,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阅读;辍学在家的曹学凯、小学教师徐朋人,阅读《向导》等进步报刊后走向革命道路。这些本土马克思主义者与大别山民众有着天然的阶级感情,用充满乡情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本土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大别山区迅速传播,凝聚一大批革命群众,为大别山区党团组织发展奠定了深厚思想与群众基础。
  大别山区是党领导农民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开展工农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中心任务,安徽省寿县积极建立农会、妇会等群众团体,选送优秀青年赴苏联、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学习。与寿县党小组活动同步,共产党员詹谷堂在河南省固始县志成小学组建党支部,后与袁汉铭一起建立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在河南商城、安徽金寨等地区从事建党和农运工作,曾组织100余名进步师生到丁家埠、李家集、汤家汇等地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商南各地农民运动逐渐由隐蔽走向半公开,农民协会纷纷建立。1927年3月,詹谷堂、王凤池、曾静华等共产党员召集各乡农民协会游行示威,组建南溪区农民协会,广泛发动当地农民群众参加革命。
  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河南省委及时调整斗争策略,由“迎冯反奉”转为“反冯反奉”,在八七会议召开之前,提出“选择几处根据地,夺取武装进行暴动”的主张,反映了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正确认识。八七会议后,党组织在大别山区先后发动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分别建立鄂豫边、豫东南、皖西根据地,起义武装组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32师、33师。1930年春,党中央决定将三块根据地合并成为鄂豫皖根据地,在箭厂河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在河南光山县南部王湾成立鄂豫皖边特区工农民主政府,把3个师的红军在集中组织、统一指挥原则下联合起来编成第一军。在广大军民团结奋战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政建设、农工商业、财政金融、军事建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展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全盛时期拥有20余县约350万人口,主力红军4.5万余人,地方武装、民兵20余万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
  鄂豫皖根据地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成立后,先后发动了黄安、商潢、潢光、苏家埠等四大战役并取得巨大胜利,使根据地达到极盛局面,在战斗中形成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战斗理念,“勇、猛、准、狠”的战斗作风与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的战斗精神。鄂豫皖根据地诞生的红25军是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先锋,是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创建了根据地、发展了地方武装并实现军队增员的红军队伍,为长征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毛泽东多次称赞红25军主要领导人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鄂豫皖主力红军转移后,留守武装重建红28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造性建立主力红军、地方武装、便衣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以不足2000人的兵力牵制大量国民党军队与民团武装,使革命红旗在大别山上高高飘扬,毛泽东称赞红28军“很不容易、很有成绩、很了不起”。抗战全面爆发后,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是新四军实力最强劲的一个支队,足以说明鄂豫皖根据地党政军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区是中共战略部署的重要区域。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曾设想山东野战军叶飞、赖传珠纵队调至南线向大别山发展,皮定均旅由淮南经原路回大别山、李先念组织一个支队随苏鲁部队出大别山。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使山东解放区面临极大压力,中央军委转而决定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经营中原,以减轻山东战场压力,同时协助陕北打开局面。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由鲁西向大别山挺近,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为淮海战役合围、大规模歼灭国民党军占据了核心攻击位置,解放战争格局发生根本转变,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无后方依托,长驱直入插入国民党军战略纵深腹地大别山是一个风险极大的决定,在大别山站稳扎根需要付出极大代价,这也是大别山精神“勇挑重担,顾全大局”的鲜活体现。
  大别山区军民在革命实践中用鲜血和生命孕育的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8年红旗不倒是其历史地位的简明概括。大别山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系郑州大学大别山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