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王喜成:打造河南黄河文化地标应着力“七性”

河南日报客户端  王喜成2020-12-03

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物和“文化名片”,是一个地方文化精神的象征。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灵魂的话,那么文化地标就是这个地方的灵魂外化物和可视符号,是这个地方的记忆与象征。当人们提起某个地方时,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这个地方的文化地标;当人们提起某个文化地标时,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在这个地方。如:敦煌与莫高窟,或莫高窟与敦煌。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中华精神的体现。河南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地带和资源富集区。这里有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产生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化,诞生了中华最早的国家,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三皇五帝的遗迹,有河图洛书的浸染,有“万姓之根”的肇始,有不可胜数的圣贤居所,是中华民族的文脉主干和精神原乡。这里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培植了中华文明的肥沃土壤;夏、商、周三代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诸子百家的深邃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之基。作为其重要的文化标志物,这里有全国四大古都,有洛阳龙门、安阳殷墟、郑州花园口、开封龙亭、三门峡大坝、孟津龙马负图寺、武陟嘉应观、灵宝函谷关等等,每个地方都有极为深厚的文化、无尽的故事、强大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这个讲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明确任务。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打造好河南的黄河文化地标,我们要考虑强化以下“七性”:  

(一)组织性。由于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对其传承、弘扬、研究是一个重大工程和长期任务,非有效的组织难以完成。应明确或组织相关工作机构与职能,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整合相关力量,形成有组织有领导的工作局面。  

(二)规划性。要开展组织有计划的传承弘扬工作。为此,要制定专门的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研究的目标方向,成立相关研究机构,整合相关专家队伍,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形成联合攻关的格局。要规划一批重大或重点研究项目课题,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推出一批黄河文化研究的精品力作。  

(三)地域性。文化地标打造要以沿黄地区为主,如郑州、开封、洛阳、焦作、新乡、三门峡、周口、商丘、濮阳、安阳、鹤壁、济源等。在这方面各个地方要主动担当责任,抓住机遇,大力推进。  

(四)层次性。文化地标打造在沿黄地区要有主有次,如郑州、开封、洛阳、焦作、新乡、三门峡等属于较核心的地区,要精心打造,重点打造。其他地区要协同配合。可以考虑打造一个一体、两翼、多支撑的格局体系,即以郑汴洛古都走廊为核心区,以沿黄文化带相关区域为两翼,以全省各地市不同的特色文化为支撑,构建起一个既有层次性,又凸显各自优势的格局体系。  

(五)标志性。我们既要把黄河文化挖深挖透,利用各种文化遗迹进行宣传教育,普及黄河文化历史知识。又要着力打造一批国家性的历史文化重要地标,如着力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封城摞城遗址公园等,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重大文化活动,让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立起来。主地标建设应以“中华源”“民族根”“黄河魂”为基本理念,在河洛汇流处打造“河洛塔”,作为万众归心的心灵感知地和民族复兴的精神象征。  

(六)故事性。打造黄河文化地标,其重要作用就是讲好黄河故事。我们要坚持与文旅结合,开展系列活动,包括相关申遗、拍摄影视剧、建设黄河文化公园等等,并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大力宣传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大力营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浓厚氛围。  

(七)协同性。相关的各个方面要加强合作。一是区域之间要密切合作,如以上各地市之间的合作。二是部门与地方要密切合作,如黄委会与沿黄各地的合作。三是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合作。密切协作能够达到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果,各方会相得益彰,工作成效卓著。

(作者为河南省社科联研究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