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高举伟大旗帜 感悟思想伟力 凝聚奋进力量

河南日报  2021-07-18

  7月13日,河南省社科理论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社科理论工作更好守正创新、服务大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现将会议发言内容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启示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李庚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其历史承诺的兑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长期努力的成果,是中国道路对于当下世界难题的破解,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故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本色,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强领导核心的历史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充分彰显了百年大党不变的价值坚守,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在中华大地上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极大地弘扬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开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全面小康,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幸福。从脱贫攻坚到筑牢民生保障网,从解决“民生之盼”到实现“民生之变”,从“8亿人吃不饱”到“14亿多人要吃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全体人民,标注了民生的温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拓展和丰富了世界人权思想的理念和内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机与活力,为充满危机的全球发展和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增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际话语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改变了现代化的“单向趋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锻造了全党和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的宏伟气魄和创造能力,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丰富经验和丰厚物质精神财富,铸就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不可逆转之势,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上物质上的成功,更是一种具有文明意味的制度探索和文化实践,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物质基础,开辟出巨大发展空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之道,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价值追求和治国理政能力,为我们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带来了深刻启示。一是要前瞻30年,从历史的长周期大时段来谋划未来;二是要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三是要始终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四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内涵。

铭记伟大成就 开创新的伟业
□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张守四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深刻阐释党的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全面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高度概括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建党精神,提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九个必须”根本要求,是我们学懂弄通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根本指针。
  鲜明阐释了百年党史的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的二大规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制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此后党的代表大会多次重申党的奋斗纲领。新中国成立后,党致力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为之进行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后,党用小康定位现代化建设目标,并作出“三步走”战略部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安排。虽然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不同,但都贯穿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鲜明主题。
  高度概括了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一百年来,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奠定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奠定了现实基础。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我们要用伟大成就激发信心和动力,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作为党史工作者,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指引,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记载好、宣传好,把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把党史资政育人、以史鉴今的作用发挥好。

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承哲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和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要求全党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伟大建党精神的凝练和概括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我们要倍加珍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包括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这“三史”都是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和党建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范畴。
  伟大建党精神是在大党史观的宽广视野下凝练出来的,我们要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讲党史,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既了解党史的具体发展进程,包括其中的曲折,又善于把握党史发展的主流特别是大趋势。正是基于这种大党史观,才能够从党历经坎坷的百年历史中凝练出“伟大建党精神”这样科学的理论范畴,概括出32字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我们要永远坚守。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第一要义,集中反映了党的百年奋斗史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精髓本质,是始终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基本要求,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党性要求,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先进之本、力量之基,我们要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更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使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动力。一百年来,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从建党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伟大奇迹,昂首阔步迈入了伟大的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教授 马福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就从历史、理论、实践等多个维度,揭示了三者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印证、相互成就的辩证统一关系。“归根结底”这四个字,彰显了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再深化、理论新自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属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指明了路径,是科学的理论;它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以为人类求解放为价值旨归,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科学体系,是人民的理论;它不是书斋中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指南和精神力量,是实践的理论。总之,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使我们党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自从把马克思主义郑重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既契合国情又反映时代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国道路”。在深刻改革中国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永远对我们具有根本指导意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使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其科学性使它超越了时空,但又从未离开这个时空,并在与各国实践的结合中成为永恒。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勇立潮头的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使其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刘振江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命题,对此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与把握。
  理论与历史:坚持“两个相结合”的理论与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具体实际来运用。理论上,马克思、恩格斯要求“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认为要“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毛泽东认为要“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习近平要求“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历史上,列宁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这是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和历史逻辑。
  内涵与要素: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些新的东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三个方面。其继续推进要依靠中国共产党(主心骨)、人民群众(主力军)、国家制度(主保障)三大主体,针对中国现状改变(强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换发展)三大客体,围绕伟大复兴主题,运用“两个结合”原则,实现国家、民族和人民目标三大机制来完成,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两个结合”的现实逻辑。
  奋斗与展望: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遵循。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第一,用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和科学引领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第二,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激励斗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支持,积极投身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伟大复兴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文化表达。

把握时代大势 深化党史研究

□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张深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与其他历史阶段相提并论,这是关于党史分期的重大创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必须弄清楚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新时代党史的研究。
  新时代是党的百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党的历史分期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把党的历史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既是对过往历史的继承,又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其次,从党的历史任务来看,我们党是具有崇高追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肩负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时代既意味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终结,又意味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
  再次,从党的发展主题来看,如果说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是为了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奋斗是为了兴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奋斗是为了富国,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奋斗则是为了强国。新时代既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成果,又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继续。
  加强新时代党史研究是党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从时间上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2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29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34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党的十八大开始,如果以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为历史节点计算,新时代为37年。从内容上看,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其历史实践将极其丰富、历史成就将极其伟大、历史经验将极其宝贵,应当成为党史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今年开始的党史学习教育,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发表,为新时代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新时代的党史工作者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把握时代大势,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努力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提升研究水平,以更有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田青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优秀意志品质的突出表现,其基点在于始终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坚持真理、直面困难,同错误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进行坚决斗争,不妥协,不动摇。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的逻辑必然,其基点在于始终坚持真理、坚信事业的伟大神圣,有必然胜利的决心。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体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斗争实践中的延展。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这种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秀品质,体现在共产党人身上,就是敢于面对任何艰险,意志坚定、冲锋在前的大无畏气概和牺牲精神。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百年历史淬炼而成的中国共产党夺取胜利的法宝利器。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敢于斗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无数风险挑战。凭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克服了一道道险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的淬炼证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克服风险挑战取得成功的法宝利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将会面临各种挑战和矛盾斗争。回避矛盾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才能化解矛盾风险。弘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必须坚持共产党人的初心,常思为什么而出发,牢记为什么而斗争。弘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底气在于深厚的群众根基,必须想人民之所想,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弘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必须锤炼意志品质。要提升斗争本领,在思想、政治、实践上千锤百炼,在新征程上不断彰显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

Baidu
map